第七十章(3/4)

,因为隔三岔五就能听这个名字听到耳朵出老茧。

而特区这个奇思妙想,不但令隆平帝动容,也轻而易举的将朝中诸位重臣分出了派别。

以严首辅为首的江南派系、清流是完全反对这个提案,楚党的章裕也难得的复议,大约是绝对此事有违圣之教,万万不可。

但奚明生的闽党与沈孝的浙党却天荒的联起手来,对建立边境特区大为支持,甚至表示应该大,除西北外,在东北与南方沿海,再开四个特区。

欧阳圃作为唯一的北方,居然也难得的放弃了左右逢源的态度,旗帜鲜明的支持特区建设。他很明白这一行径对于北方经济的意义。

如今朝廷虽立都于北方京兆府,但经济和文化重心却在南面。尤其江南丝织业发达,几乎户户养桑,收不菲,原本以鱼米之乡闻名的江南,如今却遍地蚕桑。

而闽浙之地,经商之风大盛,豪商们在海外贸易上赚足了蛮的金银,他们虽然缺乏底蕴,但正在用金钱的力量渐渐影响朝政。

荆湖熟,天下足,产粮区已经挪到了楚地,就是靠着这几个省的高产粮食,才能勉强养活一个帝国。章裕正是出自此处。

五名内阁大学士中,除欧阳圃以外的四正好是士农工商的代表,而欧阳圃之所以能跻身其中,主要原因是地域因素,无论如何北方也得放一个在内阁当中,但其实底气身为不足。

所以欧阳圃好好先生,都是有背后的政治经济因素决定的。

他们几个占据高位,虽然未必英明神武,但当然都有自己的一套本事。叶行远不提出来特区之意,被圣之道桎梏的这几位老先生未必能主动想到,但是一经提出,略一思考,他们当然就明白这所谓“经济特区”的价值。

边贸亦是最赚钱,不知道多少商甘冒奇险,往来易,便是为了赚这百倍的利润。

如果经济特区建设成功,显然就能够滚雪球一般建立起一个自由的易区,这里会不断的吸引各地商前来,最后成为一个庞大的吸血怪物。

在这里收获的利润,虽然未必能如叶行远吹嘘的那样足供三边,但那也绝对是个天文数字。

至少,可以说是成为贫瘠北方的新经济亮点——光这一点,就由不得欧阳圃不支持。当然他也可以考虑其它设点位置,但经过通盘考虑,居然发现琼关县至少在北方是个最合适的地方。

闽党、浙党拿出来陪绑的东北三之地,虽然亦是自发形成的互市,但这里的地理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地址发布邮箱:dybzba@gmail.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!